微信附近100块_微信怎么约附近100元3小时_附近学生联系方式

传承与弘扬——纪念成思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二)

  • 创建于 2025-02-04
  • 358

 

2020年踏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在中关村校区教学楼大堂中第一次看到了先生的塑像,洁白的雕像显得朴实无华,等走近雕像,才看到这个赫赫有名的名字:成思危。因为工作范围涉及金融圈,也为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做了多年的管理咨询和培训,对虚拟经济和金融方面有所研究,看到了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仿佛立刻把过去多年的记忆串联到眼前:这就是一直在书上读到的风险投资之父、创业板之父,成思危先生。成思危先生的管理理念和国科大经管学院的课程一起,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工作和成长。

在国科大读书期间,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努力完成学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为校争光;支撑学校AACSB商学院资质评审;带领国科大一队参加案例大赛拿到赛区最佳选手;在导师指导下被评定为优秀论文;在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创立了新的企业,为大家建立一个共同奋斗的平台;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编写和评审。在202211月,经评定获得第七届成思危优秀学生奖。

如果回顾这期间国科大和成思危先生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认为其中有很多内容值得总结和传承。我所在的是经管学院MBA项目。很多人读MBA之前,其实并不知道读商学院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读商学院有什么用,读好学校的商学院又有什么用。有些同学会盲从,认为商学院就是混迹一个圈层,能多认识很多的同学和老师,为后续的人生做个铺垫;有些同学认为商学院就是提升各学历,各类院校都没什么区别……。我们都会听到无数这类说法。

对于我而言,标准的IT男出身,从2009年参加工作,从事过科技企业中从程序员到总经理几乎每一个工作岗位,后来创办企业,目前创始的三个公司目前也还算平稳运行。我希望从我的角度为更年青更有朝气的学生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为什么要读商学院

我们毕业进入到一个组织当中,几乎所有人都是从一个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工作3-5年后,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能把事情做好。工作5-8年时,如果足够谦虚、努力,并且做出一定的成绩,能到一个团队或部门的负责人。但工作到10年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遇到瓶颈:比如我是一个程序员,我只会写代码、管理程序员团队、管理开发部门,其他领域我并不了解,只是从工作接触上会了解一点点,专业知识是一座看上去难以翻越的大山。我们应该极少看到技术人员在企业中转部门去做采购、去做销售等等。这也就限制了多数人难以成为公司层面的管理者:多数人对企业层面的管理难以积累经验和了解,直接晋升更是需要足够的机缘巧合、业绩成果、领导信任以及自身的努力才行。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公司级管理层的年龄都偏高,因为缺少方法的话,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去历练。

商学院是少有的把一个企业中的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和项目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培养的地方。如果学生在企业中只是从事程序员的编码工作,在上学过程中的所得会比较少,因为多数讲授的内容跟自己当下的工作并不相关,很难对这些课程内容有所共鸣。相反如果让一个企业中分管研发、销售、财务的副总裁去商学院上课,他会迅速建立起自己对一个企业管理的系统性认知框架,会形成或完善自身的一整套管理理论,也会对多数课程有共鸣,他们的所得会非常多,这也是我身边多数在企业中有一定管理层级的人去国科大读MBA后大家交流的共识。

我也是到企业做的有一定规模后,发现看不懂财务提交的报表,或发现销售团队的工作理念好像有些不对,又反过来去查阅当初MBA的教材,和老师去深入交流里面的内容,才发现学校这些课程的价值和深意。

那是不是一个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就不该去读MBA呢?我认为不是。毕竟一个企业中高层级的管理者就这么几个,多数人都是从底层往上走的。我们都是要先学会,才能少走弯路;先提升自身能力,才能被看到能力。不能在没有方法的时候去苦熬时间,等到自己四五十做到公司管理层了,再回过头来遗憾如果很多东西早知道就好了。

其次,为什么要选名校和大师

在做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距离上位者都比较远。我所谓的上位者,是每个行业中最有影响力的那些人。我们学习到的内容都是最基础的内容,就像学习营销管理,能让我们了解最基本的销售漏斗模型,但是距离成为年度营销以及过亿的大销售,还有一个银河的距离。

上位者们最核心、最高效的思想、方法和经验,是普通人很难很难接触不到的。而名校的原因是因为有大师,就像梅贻琦讲的: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东北林业大学的占地面积是清华大学的70倍,是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的2800倍,但我们都知道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背后是什么样的存在。我们需要的不是特别大的校区,需要的是真正的大师。

我在国科大MBA在读期间,曾经每年到年底的时候都去看望一位副部级的领导。去之前,都收集身边MBA同学们的一些问题。老人家没架子,很耐心地回答我们的一些看似很弱智的问题。每次都是逐个打开同学的纸条,看到的问题大概都是:如何从一个团队的边缘走到团队的核心?怎么管好一个团队让大家都愿意跟着我?基层县长如果盘活一个贫困县的经济?

我们获得的答案都很质朴:要以身作则,付出在先,享受在后;要宽厚,要包容,要赏罚分明,等等。当时我们的感受就像26岁的黄铮跟巴菲特吃午饭时的感受一样:这些都是奶奶都能听得懂的话,但是上位者告诉你该这样做,跟你从书上看到该这样做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同时,该怎么以身作则?该怎么赏罚分明?这些道理抖动,但如何有效的做到,这个智慧都是在大师身上能看到、从与大师的深入交流和学习中,才能受教的。

同样在国科大MBA期间,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学校的老师,国科大的老师随便一位拿到社会上都是会被多数人仰望的上位者和大师,但在学校里也伪装成同学们心目中平易近人的老头。在大师身边,我甚至感觉他们的思想重塑了我们多年以来的思维架构,人生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学到的很多知识,理论和方法,其实并不是当前才出来的,我们有很多老师是成思危先生的亲传弟子,大家一代代把成思危先生的思想和理念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众收益,提升思想境界和人生高度。像MBA中心的许健老师,在帮我分析公司该何去何从时,非常犀利的指明了可行方向;韩永生老师,整个战略咨询和管理咨询行业泰斗般的存在,可以在几句话之间帮我们重塑管理咨询工作的脉络,让我们具备和更高层级的行业决策者、企业管理者合作的能力条件,等等等等。这些都不是单纯的金钱能换来的,而是在一个充满大师、大家的学府中带来的。所以,要选名校和名师。

成思危先生有很多名言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明显能看出经过缜密思考的一个全面、闭环的思想。成思危先生曾经讲:

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

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

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我们的后天。

如果我们仔细品位一下,就能感受到成思危先生的这些言语中都不是一个单独的总结,都是对各方面工作一个全面、缜密、完整的思维逻辑。已经超出了很多名人的思想,到了另一个思维高度。而国科大正是这样一个师门,大家云集,传承有序,对成思危先生的思想和理论不断深入学习和完善,教育着一代代的学子们掌握理论背后的具体方式方法,带到社会工作当中。

人的自然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有人说,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我记得有一项研究,多数普通人在死亡50年后,往往会被这个世界遗忘的一干二净。那我们活在这世界上到底为了什么?从100年前的泰勒、50年前的彼得德鲁克、到当今的成思危先生都给了我们很一致的答案:那就是创建一个时代,创立一门学科,创建/共建一个基金,能造福后世数十年,上百年,被这个世界所永久铭记。这样才是真正的生命价值。

当今世界,轮到我们对成思危先生的思想和理论进行传承与弘扬,让更多的人提升思想境界和人生定位,做出对社会更大的价值,争取加入到这个时代的建设中来,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与各位共勉!

 

作者:李少杰

 

成思危奖获得记录:

2022622日,评选出第七届成思危教育奖获得者,本次获奖师生共22人。池宏、李玲、吕萍、杨晓光等4人获得成思危优秀教师奖,鲍勤、刘细文、龙文、夏炎等4人获得成思危优秀科研成果奖,曹云植、姜尚荣、孙倬、明希、刘风起、李少杰、孙晓丽、白云、姜福鑫、马劭越、曹玲静、任娇菡、陈垟羊、高锋14人获得成思危优秀学生奖

个人简介:

李少杰

  • 北京倍力特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总经理
  •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企业导师
  • CMMI高级别评估师
  • 国家软考中项、高项教材编委
  • 国家标准CSMM、CCEP编委
  • 高级管理咨询顾问
  • CSM、信息安全CISP
  • 东方航空、光大银行、海尔卡奥斯、浪潮、东软、神州数码、宁德时代等基于CMMI管理改进首席咨询顾问
  • 曾任PMO负责人、研发中心总经理。对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研发管理具有丰富的经验,国家开发银行、东方航空、光大银行、海尔数字 科技、神州数码、东软、国网、许继、中国联通设计院、科大讯飞、中国电子等数十家企业开展管理咨询和评估工作。